分类 Urban Legend 下的文章

Trade War

日期:2018年3月22日至今。

起因:美國單方面認為中國以不公平的貿易行為擴大貿易逆差並強逼技術轉移到中國,並偷竊美國的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

  • 2025年2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對所有進口自中國的商品,美國將在現有關稅基礎上加征 10% 的關稅。理由是芬太尼等問題。這壹政策直接影響中國鋁材等商品的出口競爭力。
  • 2025年2月4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宣布,自2月10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煤炭、液化天然氣加征 15% 關稅,對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皮卡加征 10% 關稅,作為對美國關稅政策的反制。
  • 2025年2月10日,中國對美煤炭、液化天然氣等商品的報復性關稅開始實施,同時中國商務部表示將繼續在世貿組織(WTO)框架下申訴美國的單邊關稅措施。
  • 2025年3月3日,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將進入美國的中國商品關稅從此前的10%提高至 20%
  •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宣布對美國100多個貿易夥伴征收關稅,其中對中國商品額外加征 34% 關稅。
  • 2025年4月4日,中國公布多項反制措施,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征 34% 關稅,並暫停稀土等礦產出口。
  • 2025年4月7日,美國對中國再征收50%的額外關稅,令特朗普在第二任期中對中國所有商品加征的新關稅稅率就此達到 104%
  • 2025年4月7日,作為回應,中國也宣布自2025年4月10日12時01分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 84% 關稅措施。
  • 2025年4月9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宣布,由於中國的反制措施,將中國商品的關稅稅率加至 125%
  • 2025年4月10日,白宮指出,由於特朗普先前曾下令就中國違法走私鴉片類藥物芬太尼進入美國的爭議向中方課征20%關稅,故美國政府對中國征收的關稅累計總額已達 145%
  • 2025年4月11日,中國財政部宣布將加征關稅稅率由84%提高至 125% ,並不再理會美方的關稅數字遊戲。
  • 2025年4月15日,白宮公布了壹份有關工業礦產與相關產品進口措施說明的《事實清單》,美國政府再次調高對中關稅至 245%
  • 2025年4月17日,特朗普周四在白宮記者會上說表示:“我不要關稅再升高,因為升到了某個程度,人們就不願意再買東西了。所以,我可能不會調高關稅,甚至可能不會讓它升到那個水平。我可能會降低關稅,因為妳希望人們買東西。”
  • 2025年4月30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敦促中國盡快展開貿易談判,並暗示145%的關稅對中國經濟“不可持續”。他提到,如果中國在假日購物季前無法獲得美國訂單,可能面臨“毀滅性打擊”。
  • 2025年5月1日,美方暗示談判時間表,貝森特透露,美中可能在冬季假日季前達成“壹筆大交易”,並強調中國需要降低關稅以緩解經濟壓力。

鑒於中美之間的高關稅,雙方進出口已經停滯,但美國將為此承受更重大的損失。
中國很容易找到替代進口來源,美國則不然。美國對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農業領域,如大豆、棉花和肉類,附加值較低;美國從中國進口的智能手機、電腦、電池等高科技產品卻“無可替代”,中國在相關制造業的優勢地位難以撼動。

另外,中國還有 美債 和 稀土 兩張王牌,美國在貿易戰中很難獲勝。

點擊查看高清原圖:8,000 × 3,863像素

隨著中國探月工程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嫦娥系列任務副總設計師裴照宇關於”沒有找到那個(盆地)”的表述(註:原指任務目標盆地,非特指”阿波羅盆地”)在網絡上引發廣泛討論。需要特別澄清的是,部分自媒體通過剪輯手段曲解了專家原意。在這場持續半個多世紀的爭論中,我們有必要以科學態度重新審視那些新舊疑點。

一、月壤成分之謎:科學認知的演進

早期結論與後續發現:

  • 阿波羅計劃時期(1969-1972):NASA基於當時分析技術,宣布月壤”絕對幹燥”。
  • 蘇聯月球計劃(1970s):首次在月壤中檢測到微量水分子。
  • 中國嫦娥五號(2020):精確測定羥基形式水的含量(120g/噸月壤,180g/噸月巖)。
  • NASA後續聲明:承認技術局限導致早期誤判,2010年LCROSS任務確認月球極區水冰存在。

科學解釋:

分析技術的進步(從光譜分析到納米離子探針)使微量水檢測成為可能,這反映的是科學認知的正常演進,而非”造假證據”。

二、荷蘭”月球巖石”事件考證

事實還原:

  • 1969年阿波羅11號任務後,美國向135個國家贈送月巖標本。
  • 荷蘭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月巖”(2009年經檢測為石化木)實為私人收藏家捐贈,非官方贈送。
  • 現存官方贈送的月巖樣本(如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收藏)經多次檢測確認為月球物質。

三、月球車技術疑點的工程解析

阿波羅月球車(LRV)技術細節:

  • 電池系統:2組36V銀鋅電池(非充電式),總能量8.7kWh。
  • 溫控設計:采用相變材料(石蠟)與反射塗層組合溫控系統。
  • 實際性能:4次任務累計行駛90.3km(單次最長35.9km)。

技術對比:

現代電動車電池需考慮循環壽命、快速充電等復雜需求,而LRV電池專為短期任務優化,這種”任務定制”設計在航天工程中十分常見。

四、登月直播技術的歷史背景

阿波羅電視系統關鍵技術:

  • 攝像機:慢掃描電視(SSTV)10幀/秒,320線分辨率。
  • 信號處理:地面站實時轉換為標準NTSC制式。
  • 對比現代技術:鵲橋中繼衛星需處理4K高清數字信號,二者任務需求完全不同。

歷史記錄:

原始錄像顯示畫面存在明顯卡頓和噪點(如阿波羅11號登月時122秒通信中斷),所謂”完美直播”是後世修復版本造成的誤解。

五、宇航員相關爭議的真相核查

宣誓問題:

  • 阿姆斯特朗從未公開拒絕聖經宣誓(該說法源自2002年網絡謠言)。
  • 現存影像顯示,宇航員們在國會聽證會等多場合宣誓作證。

狀態對比分析:

  • 阿波羅11號乘組經歷了21天隔離(防範”月球病原體”)。
  • 神舟航天員經歷的是短期高過載返回(與阿波羅不同的大氣再入模式)。
  • 行為差異更多源於任務設計和文化因素(中美航天醫學標準不同)。

六、科學思考的建議框架

證據分級原則:

  • 優先采信經同行評議的實驗室數據(如月壤成分分析)。
  • 謹慎對待網絡流傳的”技術對比圖”(多數存在參數誤用)。

工程可行性分析:

  • 考慮1960年代技術條件(如使用模擬信號簡化系統復雜度)。
  • 理解專項工程(如登月車)與民用產品的設計差異。

歷史語境還原:

  • 核查原始檔案而非二手解讀(NASA公開了全部阿波羅任務文檔)。
  • 區分科學爭議與文化建構(登月懷疑論的社會心理學基礎)。

當前,中國探月工程獲得的原創性發現(如嫦娥四號揭示月球背面物質組成)正在為月球科學研究提供新的基準。或許,未來國際聯合探月任務將最終解答這些歷史疑問。在追求真相的過程中,我們既要保持合理的懷疑精神,更要堅持嚴謹的科學方法論。